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召开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启动会

发布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2025年10月2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召开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启动会。会议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出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金民,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勇,以及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科研助理和科研骨干等在现场参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和洛阳医院相关临床科研人员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会议。会议由王勇院长主持。

82.jpg

83.jpg

刘存志副校长致辞

刘存志副校长首先代表大学对医院2026年的国自然申报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他强调,东直门医院作为大学医学学科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在国自然战场上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进程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大学将在政策引导、学科交叉、平台共享等方面提供坚强支持,并希望医院聚焦三大方向持续发力:一是成为医学创新的“思想策源地”,从临床中凝练出科学问题和科学规律,推动理论突破;二是成为交叉融通的“实践示范区”,打破学科壁垒,在融合发展中开辟出新领域;三是成为青年才俊的“成长沃土”,以更大的气魄和胸怀,发现、培养、重用年轻人,支持他们在科学探索的舞台上早日绽放光彩。他号召医院全体同仁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在2026年的国自然申报中,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84.jpg

李晋玉副院长作工作部署

接下来,李晋玉副院长系统回顾了去年国自然申报工作,在“院士领衔、院领导指挥、科主任推进、科研处保障”的方针指导下,通过申报动员、专题与一对一辅导、院内会评及专项拔高等系统化培训,医院实现了申报量与立项数的大幅提升,获资助项目位居北京地区及大学各二级学院前列。面对申报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青年人才断档风险还很紧迫、重点重大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等挑战,他强调,新一年的申报工作要围绕"提质增效"这一核心目标展开,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育体系,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申报项目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医院将着力优化从选题策划、标书撰写到形式审查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强化资源配置与项目需求的精准对接,并建立申报后的持续跟踪支持机制。通过这一系列系统化举措,全面提升项目申请书的学术内涵与核心竞争力,推动医院国自然项目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85.jpg

王勇院长作申报工作部署

王勇院长在部署2026年国自然申报工作时强调,全院要深入贯彻落实大学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巩固去年工作成果基础上,重点构建三大体系:一要优化布局,构建"量质并举"的申报动员体系,在坚持应报尽报的同时,着力引导科研人员从临床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加强中医药临床专项培育,通过有组织的赛道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二要全程赋能,打造"长周期、系统化"的标书培育体系,推动各科室提前半年布局,科研处要建立贯穿全年的重点标书培育机制,将三阶段精准培育落到实处;三要强化支撑,完善"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资源保障体系,深化绩效考核改革,推进公共平台开放共享,建立资源调配绿色通道,为科研人员扫除障碍,确保在2026年国自然申报中实现立项数量与成果质量的双重跨越,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86.jpg

刘金民书记总结讲话

刘金民书记在最后总结中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表面看是科研项目的竞争,实质上是我们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更是衡量我们能否在国家医学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关键指标。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科技创新已成为医院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医院的学术声誉,更关系到我们在未来医疗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全院上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国自然申报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系统谋划,全面提升科研组织化程度;各临床科室和学科带头人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科研创新非一日之功,需要适宜的文化土壤和制度环境,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协同发力。

作者  |  李新龙 李元滨

编辑  |  车启光

审核  | 张冬梅 李文杰

审阅  | 李晋玉 刘子旺